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503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环境保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敬业奉献精神;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方法;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6.熟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及产业政策;
7.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8.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和相关专业工作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开拓创新精神;
9.具有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10.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三、主干学科
环境技术科学。
四、核心课程
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影响评价。
五、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时数 | 课时比例(%)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通识平台课程 | 必修 | 580 | 22.76 | 33 | 19.63 |
选修 | 240 | 9.42 | 15 | 8.93 |
专业平台课程 | 必修 | 496 | 19.47 | 29.5 | 17.56 |
专业课程 | 必修 | 464 | 18.21 | 24 | 14.29 |
选修1 | 352 | 13.81 | 22 | 13.10 |
选修2 | 416 | 16.33 | 13.5 | 8.04 |
实践教学环节 | 必修 | / | / | 31 | 18.45 |
合计 | 2548 | 100 | 168 | 100 |
其中,独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43.5学分,占总学分25.89%。
六、学制和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4~8年。
七、最低毕业学分
168学分。
八、教学时间分配表
学期 项目 及周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合计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第七学期 | 第八学期 |
报到、入学教育和国防教育 | 2 |
|
|
|
|
|
|
| 2 |
课堂教学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0 | 0 | 96 |
复习考试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
| 9 |
专业实践 |
|
|
| 2 | 2 | 2 | 18 |
| 24 |
毕业设计(论文) |
|
|
|
|
|
|
| 18 | 18 |
机动 | 0.5 | 2.5 | 2.5 | 0.5 | 0.5 | 0.5 | 2 |
| 9 |
寒暑假 | 12 | 12 | 12 | 3.5 | 39.5 |
教育周数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8 | 158 |
学年周数 | 52 | 52 | 52 | 41.5 | 197.5 |
|
|
|
|
|
|
|
|
|
|
|
专业负责人 王京平 二级学院负责人陶建清.